秉持必胜信念 打出铁军风貌 ——华发公司万福大桥项目施工回眸
2015-09-24 16:32:06
万福大桥作为扬州2500周年城庆献礼工程,它的建设备受市民关注,紧系华发形象。自进场以来,“9月20日”就似一把尖刀时刻悬挂在项目部人员的心头,他们来不得半点的懈怠,在整个施工中想方设法排除万难,用年轻的身体在拼搏,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节点任务。这一切在9月20日这天得到了回报,万福大桥在当天如期通车,所有项目部人员在现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回顾这100多天的施工,笔者从与项目经理曾京、徐家汇的交谈中深深感受到他们所坚持的信念和所继承的铁军精神。
  顶住压力  懂得放弃

      万福大桥不仅是景观桥,还是扬州市区首座双层桥,同时这一将主塔和古建相结合的桥梁在国内桥梁建筑历史上也比较特殊,毫无例外地成为扬州市的重点工程,受到各方关注。江苏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8月17日到万福大桥视察,慰问建设者们;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市长朱民阳多次带领四套班子领导到万福大桥视察,询问工程进度情况,现场办公解决困难,高温季节慰问一线施工人员;扬州电视台多次到现场拍摄制作新闻动态,向扬城人民汇报工程进度;扬州日报等报刊也定期刊登建设情况等等。
      面对如此高频率的出镜带给项目部人员的是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承接工程进度直接关系到9月20日万福大桥能否如期通车,关系到华发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因此他们心中所坚持的就是不折不扣地完成施工任务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想方设法地解决。
      要知道整个万福大桥项目部人员加起来就7个人,项目经理曾京、徐家汇来回巡视,协调解决现场问题,安全员王露负责巡查现场,剩下的罗幸、杨刚、王文超、高烽分两组负责东、西桥头堡。现场施工人员最高峰时达到260人,平均算下来一个人要负责40人,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用身体在与时间赛跑,一天当做两天用,每天上班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每天项目部人员在现场都要来回走2万步以上(10公里以上),伤风、感冒、发烧等小病从来就是买点药吃吃,扛一扛过去了,没有一个请病假的。
      这其中还有很多的感人事迹:项目经理徐家汇在现场巡查时手臂不小心被深深刮了一个近10厘米的口子,鲜血直流,但他没有一刻离开现场,自己用消毒水消毒后用纱布简单包扎后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施工人员杨刚、王文超妻子先后生孩子,为了不影响在手工作,他们仅到医院去过一次,看到孩子平安出生了就都回到了施工现场,仅在平常闲下来的时候打电话关心孩子的情况,做好妻子的思想工作,同时他们俩为了工程更是放弃了公司组织的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项目安全员王露作为一名90后的女员工,每天再工地上爬上爬下,行走在施工现场,为了施工中的安全把关与施工人员是苦口婆心、反复强调,特别是浮雕施工时找的是福建的专业工人,由于语言不通,而且他们有的时候固执图省事不戴安全帽,王露总是一方面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一方面坚决按制度执行,不停地要求他们戴上,有的时候都被逼的流泪了,就这样她始终坚持着,几个月下来,整个人都瘦了一圈,皮肤也晒黑了,她用她的尽责尽力,确保了工地安全无事故。

  见缝插针  争分夺秒

      如何抓住枯水期有效快速施工万福大桥下蘑菇石是是项目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因为潮汐的影响,每天给项目部施工的时间只有下午5点半到9点,因此项目部每天都安排专人观察水面变化,只要具备条件立即安排工人施工。同时,在蘑菇石施工时又恰逢冬季施工,气温低且基本上天黑了,这就意味着只能挑灯夜战,没有他法。此外,施工环境又恶劣,施工人员只能站在脚手架上,而一块蘑菇石的重量在200斤,必须6个人齐心协力操作才行。但现场施工空间很狭小,这无疑给施工又增加了难度。但是项目部并没有退缩,在组织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后,工程的进度在有序地进行当中,遇到小雨、下雪天气也从未停工,他们都在尽一切可能克服困难,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停1、2小时,当天的施工任务就必须延迟一天完成,如果再遇到突发情况这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时间不等人,最终在他们争分夺秒的努力下,水下蘑菇石部分如期完成,为桥面以上的施工走出了关键一步。
      而万福大桥桥头堡工程面临着桥梁与墙阁同建、桥面配套设施与主塔同建、外部装修与内部完善同步进行,因此交叉作业更多,这对于本来工期紧的幕墙施工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项目部做到的就是全天候地在现场巡查,只要发现有一处可以施工就与相关单位协商及时安排队组施工,这就是项目经理徐家汇所提到的“见缝插针”。这其中,在土建单位底板未拆、钢架林立的情况下,项目部施工人员钻进钢架内,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化整为零,寻找突破,巧妙地完成了整个工程的放线和龙骨的安装,为紧张的工期赶出了时差,掌握了主动。
      同时,交叉作业也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材料转运,首先是现场材料的搬运,由于桥梁路面施工,很多材料不能直接送到施工现场,怎么办?大家是想方设法,十八般武艺齐上场,板车、人力三轮车、小面包车、叉车、小型装载机等一切能用得上的运输工具进场转运。其次是材料的垂直运输,由于施工时钢架未拆除,材料根本不可能用吊车等机械设备进行运输,只能用人工进行运输,特别是180*80*5*9m的方钢、350*175*7*11的H钢都是项目施工人员几个人一组抬进作业面进行安装,据测算在这一工程中, 1500吨的钢材、4000吨的石材都是施工人员人力运输到最高处90米的作业面,工作强度难以言表,在这当中靠的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支撑,是一种漫长而纯粹的坚持,更是华发人多年来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军精神的具体体现。

  自主创新  用尽心思

      万福大桥的浮雕专业含量高、门套的样式繁多,且大多为立体的,如何下料又是一大难题,但这对于徐家汇项目部而言是小菜一碟,因为经历过扬州科技馆的异形陶土板施工后,三维空间立体放样已不再是难度,而给他们带来难题的则是安装问题,因为在安装时如果平整度、直线度控制不好,这对于最终观感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别,再加上脚手架当时没有拆除,施工人员不可能按照正常的施工做法去完成安装,对此项目部开动脑筋,自主创新新工艺,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由1-2人悬吊着进行安装, 3-4人负责浮雕的固定,算下来一块石材的安装必须要5-6名施工人员才能完成。而到后期脚手架拆除了,为了保证进度,项目部及时联系了8台25吨的吊车和1台80吨的吊车进行浮雕、门套安装。
      而在设计方面,我们也积极介入。作为国内桥梁设计领先企业的同济大学林李公司,他们对于现代桥梁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和扬州文化相结合上把握性不大,因此应他们的邀请,公司孙黎明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到万福大桥的设计当中,特别城墙石材颜色选择灰色后,公司设计人员、采供部多次到上海市场寻找合适的石材;汉白玉参照美国帝国大厦的护栏样式,因为对这一样式没有实物参照,项目部从网络上下载图片,跑市场去调研,才实现了预期效果;窗格上选择仿宋代宋锦样式;基座周边用各个时期中国书法刻的“福”字,同时采取现代的装饰构成样式,保证大大小小,有进有出,有立体感充分体现了万福临门的效果。

  顾全大局  全力配合

      协作单位协调的频率高、难度大是这一工程的又一难题,因为9月20日的节点工期对于参战每一家单位而言都十分地紧迫,在这上面,项目部并没有一味地只顾自己,而更多地是从大局出发,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比如在材料转运上,由于桥面施工,原路面上已放置的材料必须全部转运,要知道这并不是简单地转运,所有材料必须从万福大桥的西面经万福闸运到万福大桥的东面,路程2-3公里,但项目部并没有太过犹豫,报公司批准后很快地完成转运任务。又如万福大桥四座“铜牛”的吊装工作,项目部主动配合完成了安装工作。再如在协作单位塔吊拆除上,由于塔吊拆除时有部位正好与已焊好的钢架有冲突,为此项目部主动配合将已焊好的钢架拆掉,等塔吊拆除结束后再重新焊,等等。为此,项目部和各协作单位之间相互协作,步调一致,这对于项目部整个施工任务的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在施工现场经常可以看到项目经理徐家汇要不就是和建设单位领导在交流,要不就是和监理单位在协调,要不就是打电话和其他协作单位在沟通。
      同时,在公司内部为了保证万福大桥的施工进度,公司群策群力,全力保证工程施工。公司总经理耿杰、副总经理陈明每天都要到现场或者打电话询问工程建设情况;公司采供部优先保证工程所需材料的供应,只要项目部一个电话过来,就立即与厂家联系,下死命令将材料及时送到现场;安监部负责人梁燕每个星期都到现场督查安全工作;质检部专人在现场进行施工质量把关,将问题解决在刚开始的时候,特别在安全构件的做法上;人力资源部保证施工人员的落实,保证充足的工种,最高峰时工地上达到260人;行政部门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造价部做好跟踪审计,等等。特别是9月19日晚上,为了保证如期通车,公司总经理耿杰在现场与项目部所有人员通宵加班,完善细节,顺利完成甲方的建设要求。
      9月20日上午,随着万福大桥暨99路公交开通仪式的隆重举行,这意味着项目部如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尽管圆满完成任务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外部因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华发项目员工在施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上述精神,才是华发人每战必胜、屡克难关的根本因素。这些内在精神,是华发公司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推崇、继承和发扬下去的最可宝贵的财富。(朱明星  曾京 徐家汇 文 吴旭 摄)